路易·威登:卷走了全世界富婆的钱

发布时间:2023-09-10 06:01:40        次浏览

  KK体育戈氏给我最深印象的事儿,应该是2007年与奢侈品品牌路易威登(LV)合作的这张平面广告。

  照片上戈氏坐在黑色高级轿车的后排,看着柏林墙的残垣断壁,面容复杂。旁边的LV包包里露出的是一张俄文报纸,上面写着“利特维年科被杀:他们想以7000美元的价格交出嫌疑人”。

  这张报纸背后的故事,是叛国的前克格勃特工利特维年科,与另一个前克格勃特工,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恩怨情仇。

  这段不甚有趣的故事我们按下不表。今天我想聊聊这张平面广告的背后的推手——请前超级大国政要拍摄富有“黑色幽默”广告的奢侈品品牌路易威登。

  从白手起家的创业小店,到缔造奢侈品行业的商业帝国,里面有匠心独具的精益求精,也有鸠占鹊巢的狼子野心。着实颠覆了我对奢侈品企业的惯常认知。

  尽管此前的30年,法兰西一直处于大革命的余波之中,但是这年尤为惨痛。是年5月,曾经号令欧洲的拿破仑病死在大西洋上的小岛上。在六次欧洲反法同盟的围剿后,高卢雄鸡尝到了久违的屈辱,被欧洲各国集体清算。

  在民族主义尚未觉醒的年代,国家的动荡和农民的生死并无过多关系。那一年,在法国东部的小镇昂赛,一个工匠家庭出生了一个男孩,得名路易·威登。

  10岁那年,他的父母相继离世,在遭受了继母三年的虐待后,13岁的路易决定走出家门,去巴黎讨生活。故乡通向巴黎的道路有470公里,年幼的路易靠着一路打零工,用两年时间走完了这条路。

  时代没有眷顾法兰西,却眷顾了这个进城讨生活的穷小子。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了巴黎,工厂烟囱里的阵阵煤烟勾勒出“时尚之都”雏形。新权贵阶层拔地而起,从豪宅奢华的装潢,到贵妇手中的箱包,散发出的都是机会的味道。

  路易在一家如日中天的皮箱店里当学徒,他的工作是去贵妇的家中,为她们准备远行的行李,凭借着家传的手艺和罕见的时尚天赋,迅速成为巴黎权贵的社交圈议论的对象。

  31岁那年,拿破仑三世复辟。这位同样叫“路易”的新皇帝欣赏这个富有创造力的工匠,路易被聘为法国皇后的私人助理负责制造皇室的行李箱,以及打理行李。

  两年后的1854年,路易独立出来开了属于自己的箱包工坊,距离女装设计室云集的旺多姆广场咫尺之遥。招牌上打出的口号是:用最精致的方式包装最美的衣服。一句话直击女性客户的痛点,各路贵妇名媛纷至沓来踢破了路易家的门槛。

  高品质材料的应用和精细的做工让路易·威登的产品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产品,凭借质量和美观流行于上流社会。

  西班牙国王、俄罗斯沙皇、埃及总督都是他的顾客。原创帆布包的走红甚至带动了欧洲的山寨产业,为了做到尽可能“防伪”,路易给包上布满了自家的LOGO。可以说,如今LV满包LOGO设计,也已经是跨越百年的传统了。

  有趣的是,他并没有像19世纪动乱的法兰西政权一样昙花一现,而是在一场场战争和经济危机中越做越强。

  普法战争让老路易几乎失去了一切。他却能利用品牌东山再起。老路易去世后,儿子乔治接班,和父亲一样抓住了工业革命的红利,他率先推出适合汽车和摩托的旅行包,一下把业务拓展到新大陆上随着汽车轮子崛起的美利坚。

  帆布和当时还算稀罕的PVC塑料夹层,造就了箱包优秀的防水、防尘特点,路易威登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用户。据说泰坦尼克号沉没后,打捞出来的旅客LV行李箱内部都没有丝毫进水。适合旅行的冰袋、水壶和蒸笼袋简直就是在教客户该怎么享受旅行。

  一战期间,LV马上开始生产军用箱包和帆布担架。大战之后,高端皮料和宝石又成为箱包的座上宾。经济大危机期间按兵不动,经济危机之后又积极拓展总统、明星等高端客户。法国沦陷前,LV褪去时尚的外衣,生产打字机箱、收音机箱、书箱、枪箱和酒箱艰难存活。法国沦陷后,它也披上黑纱为维系法国的亡国权贵们继续服务。

  老话讲富不过三代,路易威登这三代人却是在风雨飘摇的100年里保证了品牌的存续。无论总统还是平民、战争还是和平、罪恶还是光荣,路易威登顺着时代发展,几乎是来者不拒。

  LV就像是一个法国版的《茶馆》,见证了欧陆百年的动荡,之后坚韧地存活下去。

  到了1971年路易的孙子加斯顿·威登去世,LV的全球销售额达到了可观的2000万美元。他将接班的重任,交给了女婿亨利·拉卡米耶。

  这个亨利是个狠人,以前家里是开钢铁公司的。接手LV之后索性直接卖了自家的钢铁公司,倾其全部资金一头扎进了时尚圈,给LV拓展国际市场。

  1987年LV全球销售额高达10亿美元,10年翻了50倍!集团极速扩张先后并购了纪梵希、迪奥香氛等一线时尚品牌。

  1971年在加斯顿·威登去世同年,一名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毕业的22岁小伙子,在纽约街头搭上了一辆出租车。

  这个首次赴美的法国小伙子用不太流利的英语和司机闲聊:“你知道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吗?”

  显然,出租司机不太愿意搭理这个外国客人:“不认识,法国人我只认识克里斯汀·迪奥。”

  这个漫不经心的答案给这个名叫贝尔纳 · 阿尔诺法国小伙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外人眼里,刚从工程学院毕业的他,不过是给家里的建筑企业当力工的牛马。

  然而狼注定是狼,他们总会露出野性的一面。仅仅3年后,阿尔诺凭借祖母的股份成功把他的父亲赶下台,成为家族建筑公司的掌舵人。并且放弃工厂业务,只给富人盖度假用的豪华别墅。

  “把好东西卖给有钱人”成为他的商业策略。1981年靠着在美国盖别墅,这个法国小建筑企业的老板虽然没让他赚到几个钱,但是结识了不少华尔街的金融大鳄。

  1984年阿尔诺听说了一个传闻:一家生产尿片的法国纺织企业深陷债务危机,已经濒临破产。但是深扒内幕才发现,这家布萨克集团破产的原因,几乎全是因为内部管理引起的。

  这个名字刺中了阿尔诺的心!他想要一家具有法国血统和国际影响力的企业。一个连美国出租司机都知道的牌子,不正是这样的企业吗?

  阿尔诺当时就准备变卖家产,满打满算凑了1500万美元。又靠着一段充满雄心壮志的演说打动了他在华尔街拉扎德投行的朋友,帮他贷款注资了8000万美元。

  在布萨克的股东面前,阿尔诺舌灿莲花承诺要恢复运营并保住员工的工作岗位,靠着一片赤诚,4亿法郎顺利拿下了布萨克集团和迪奥。

  走马上任集团总裁,阿尔诺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诺言解雇了9000名工人,紧接着卖掉了集团大部分业务只留下迪奥这样的奢侈品品牌。

  股东们高呼阿尔诺背信弃义,但是阿尔诺并不在意,他早有自己的计划。随之而来的铁腕改革让集团一度起死回生:变卖冗余业务,整顿企业后,布萨克集团的债务大幅缩减,旗下品牌纷纷再次挂牌上市。市场闻到钱的味道,庄家散户跟投,股价一路看涨。

  3年时间,集团市值已经涨到了阿尔诺收购价的20倍!阿尔诺个人的收益超过5亿美元,股东们忙着数钱也没空再骂阿尔诺。

  重振布萨克完全是个谎言,危机解除后阿尔诺并没有停止贱卖布萨克集团的资产!不到半年时间,整个集团卖的不剩一家工厂!阿尔诺连实体带股权全部抛售,个人套现40亿法郎,把集团一半的资产纳入个人名下。

  1988年,已是空壳的布萨克集团彻底破产。距离阿尔诺在股东面前信誓旦旦承诺“重振集团”,过去还不到4年。集团没了,股东赔的血本无归,但是阿尔诺的身价翻了60倍。

  围观见证这一切的媒体义愤填膺,给这个投身时尚圈的狡猾商人起了个绰号:披着羊绒大衣的狼。

  而现在,披着羊皮大衣的狼来到了香榭丽舍大街,他的下一个猎物是迪奥香氛。迪奥的香水业务在他入主迪奥之前就被卖了出去,他想要迪奥品牌重新统一。

  1987年威登家族的女婿亨利·拉卡米耶依然在统领路易威登高歌猛进,但是却遇上了一个“幸福的烦恼”:集团发展的品类太少了。

  此时的路易威登虽然并购了大量时尚企业,但是王牌业务依然是箱包。美妆、服装、首饰、生活消费等品类影响力都还有限,只有并购更有影响力的品牌才能继续拓展市场。

  困了有人递枕头,法国巴黎银行的经理找到了亨利,向他引荐了另一位时尚圈叱咤风云的职业经理人:酩悦·轩尼诗集团(MH)的总裁舍瓦利耶。

  MH集团本来就是两个百年大酒厂合并的产物,酩悦香槟创始于1743年,轩尼诗创始于1765年,都是比LV还老的牌子。但是随着集团的扩张,创始人家族的股权下降到了22%,投票权不足三分之一。他们请求总裁舍瓦利耶,想想办法不要让祖传的企业落于他人之手。

  一个想拓展市场,一个想摆脱收购,合并的需求让亨利和舍瓦利耶一拍即合。当年两大集团就走向合并,共同成立了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LVMH),两大家族分属一个集团旗下。舍瓦利耶当总裁,亨利当集团战略委员会主席。同时两人在各自家族集团担任一把手。

  喜事之下,暗藏危机。好比是两个大家族的联姻,虽然表面上是组成了一个更强的家族,但是两个家族各玩各的根本没有深度融合的打算。缺乏沟通让嫌隙开始出现。

  酩悦·轩尼诗的创始人是贵族出身,从家族文化到时尚品味都和平民出身的路易·威登家族大相径庭。两个家族的股东甚至会因为集团的信纸该用什么颜色吵翻天。

  LVMH就像是一艘到处漏水的航母,看似巨大无比,可毫无团结可言。一阵风暴就能把它扯成两半。